馬鈴薯(學名:Solanum tuberosum L.)是茄科茄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地上莖呈菱形,有毛。葉片初生時為單葉,逐漸生長成奇數(shù)不相等羽狀復葉,大小相間,呈卵形至長圓形;傘房花序生長在頂部,花為白色或藍紫色;果實為漿果;塊莖扁圓形或球形,無毛或被疏柔毛;薯皮白色、淡紅色或紫色;薯肉有白、淡黃、黃色等色。 花期夏季。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。
馬鈴薯原產(chǎn)于南美洲,16世紀傳到印度,繼而傳到中國,如今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栽培。馬鈴薯喜冷涼干燥氣候,適應性較強,以疏松肥沃沙質(zhì)土為宜,生長期短而產(chǎn)量高。 因種子繁殖會導致性狀分離,所以馬鈴薯最常用的繁殖方式是無性塊莖繁殖。
馬鈴薯味甘,性平。歸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有益氣、健脾、和胃、解毒、消腫等功效。皮色發(fā)青或發(fā)芽的馬鈴薯因含過量龍葵素,有毒而不能食用。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了馬鈴薯可以治療病后脾胃虛寒,氣短乏力。馬鈴薯塊莖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,可防止壞血病,刺激造血機能;無機鹽對人的健康和幼兒發(fā)育成長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,有利于保護心腦血管健康,促進全身健康。 馬鈴薯同時具有糧食、蔬菜和水果等多重特點,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重要的食品品種之一,被列入七種主要糧食作物之中,地位僅次于水稻、玉米和小麥。